(相关资料图)
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78周年,俄罗斯将在红场上举行胜利阅兵式,以彰显俄罗斯联邦与苏联的历史传承,也是俄罗斯再一次强调其对当今国际秩序的再造之功。在这样极具历史感的一天,我们将进行红场阅兵式的直播,本期的军机处,我们邀请张学峰和俞硕老师来讲讲迷雾之下的俄乌战场。
当前的俄乌战局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80年前的库尔斯克。1943年初,也是在伊久姆-哈尔科夫的大败之后,苏军转攻为守,在库尔斯克的巨大突出部等待西面敌人的进攻。在那一年春季的翻浆期,苏军不断加固工事,补充兵员,而德军则调集大部分装甲部队准备发起大规模的攻势。那场攻势也是一拖再拖,从最初确定的4月中旬一直推迟到7月5日。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罕见的贻误战机且动作僵硬之战,7月5日德军开始进攻,一周后攻势即宣告破产,之后,德军再也没有取得过主动权,被苏军一路撵到了柏林。
时隔80年,又一次,俄罗斯军人在一条防线的后方,等待来自西面的进攻。参与这场攻势的军队,是乌克兰与北约绞尽脑汁组建的。这支力量的矛头,是北约训练、装备的12个野战旅,辅以国民警卫队组织的8个“风暴突击旅”,由乌军维持战线的若干个残破的野战旅支援。用俞硕老师今天的话说,这支突击力量像是一支“一次性的军队”,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北约,可能很难再组织一支类似的进攻力量。但战场内外的种种力量,都在推着这支军队发起所谓的“春季攻势”。所以,乌军的攻势准备慎之又慎,主攻方向也晦暗不明。
在近千公里战线上,乌军可能有多个主攻方向,大方向分别指向卢甘斯克、顿涅茨克与第聂伯河左岸地区。围绕着这几个主攻方向的争论,国内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,但孰优孰略仍是仁者见仁。但今天的军机处,我们想邀请两位老师探讨另一种可能性——当前俄乌两军的战术形态,真的足以支撑大规模、大纵深的机动作战吗?
在4月18日,我们介绍过,当前乌军的战法基于消耗、机动与重建三个要素的结合。进行持续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消耗,既消耗俄军也消耗乌军。通过消耗积累起的压力,在俄军防御中制造漏洞,随后以以轻装部队迂回俄军防线的侧翼,迫使俄军离开关键要点。而以上两种战法都无法对俄军做到一击必杀,乌军需要频繁地整补与重建在战斗中受损的部队,以保证以上消耗与机动元素持续发挥作用。
因为乌军的这一战法,以及俄军自身的种种问题,包括装备与兵员不足,以及所谓的“四公里困境”的战术通讯问题。俄军的战术体系也在向连级战术群和“小圈战术”模式转变。也就是说,俄乌两军现在都是不断派出连级的合成精锐分队,在两军之间犬牙交错的战场上进行短暂而激烈的交锋。一个旅可能同时组织2-3个连级战术群,每个战术群在交战1-2天后就会撤回整补,新一批的连级战术群则会投入战斗。双方都试图在交战地带摧毁对方的前出分队,从而逼近对方的核心部署地带,引导远程火力进行打击,但这一目标很难达成。
这种交战模式既不同于一战的堑壕战模式,也不像二战的大规模机动作战。在这种情境下,经典的战役突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这是属于我们时代的战役学课题。战场上的两支军队都在凭各自努力,尽力攻破这一课题,而我们作为局外人,也将在此完善我们对现代战争的认知。
好了,我们闲言少叙,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由青花汾酒独家赞助的《凤凰军机处》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