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低碳转型过程中,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。一旦制氢技术发展成熟,氢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占比将达到可观的15%。这种预期也导致近年来氢能行业的投资显著增加,特别是在促进技术突破和降低成本方面。研究表明,要在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,在绿色氢能技术开发和运用方面的全球投资需求将多达5万亿美元。
2022年3月,我国发布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明确了氢能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,系统部署了氢能在交通、建筑、工业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和研发进度,并明确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重明显提高,形成氢能多元化应用生态。
(资料图)
目前,氢能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,已成为构建未来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重要载体。欧美、日韩等主要国家和地区,都把绿氢作为未来产品发展战略,并且相继制定了最新的供应策略、应用以及降本路径,加速产业发展。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-2028年储氢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显示:
储氢材料是可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与氢气发生反应,并且能可逆地吸收和释放氢气的一种材料。储氢材料的种类非常多,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吸附材料和化学储氢材料。物理吸附材料又可以分为金属有机框架和碳材料,化学储氢材料又可以分为金属氢化物和非金属氢化物。
在氢能制取、氢能储运、氢能应用三大环节中,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,也是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。目前主要的氢储运方式分为高压气态储氢、低温液态储氢、固体材料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四种。
储氢材料产业链分析
储氢材料行业产业链结构中,上游的参与主体主要为含碳有机物、金属、烯烃、炔烃、芳烃等有机物等原材料;中游则为储氢材料的生产、制造;下游为新能源汽车、电池、发电、供暖等领域。
完整的储氢系统单体,包括储氢合金、外壳、阀门、配管管路、内部结构和其它附属装置。由一系列固态储氢模块按照一定设计固态储氢系统,包括固态储氢模块、箱体、监测单元和其它附属装置。
材料及关键部件方面,固态储氢的工作压力低,安全性能好,所以氢化物储罐、阀门、配管管路等附属装置的研发生产难度较低,企业可以采用自行研发生产或采购的形式实现配套;目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固态储氢系统控制集成仍是主要掣肘,且金属氢化物储氢存在多种技术路线,根据金属的化学特性和应用场景特点,发展出了低成本、易推广的钛铁材料固态储氢,以及储氢性能、充放性能优越的镁基材料固态储氢等主要路线。
2023储氢材料行业发展分析及未来市场前景趋势
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元素,由于氢元素的物理化学特性,氢气成为了一种广受关注的二次清洁能源,兼具能量密度高、来源广泛丰富、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,具备广泛应用的巨大潜力。为了实现“碳达峰”和“碳中和”长远目标,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,在能源结构大规模调整的时代背景下,氢能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将占据重要地位。
近年来,热度持续升温的碳中和、碳达峰话题,使得氢能及其相关产业被高度关注,而决定氢能应用关键的是安全、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。在氢能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,储氢材料行业是市场也将不断发展。据资料显示,2020年中国储氢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为7.62亿元,同比2019年下降10.04%。
我国稀土储量丰富,为储氢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市场保证。2022年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约4500万吨,我国占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37%,但储氢材料成本偏高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稀土储氢材料是目前唯一实现大规模商用化的储氢材料,市场规模与产量占据主导性地位。我国稀土储量丰富,为储氢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市场保证。我国稀土储氢材料产量基本保持在1.2万吨左右,2020年产量达1.11万吨,2020年我国稀土储氢材料市场规模达6.9亿元。
储氢材料属于技术、资金密集型行业,目前国内储氢材料龙头企业已出现,包括厦门钨业、安泰科技、北方稀土、四会市达博文、鑫普新材料、广晟有色、江西钨业、稀奥股份等。其中2021年国内储氢材料产能最大五家企业为厦门钨业、四会市达博文、鑫普新材料、江西钨业、稀奥股份,五家共计产能占比国内总产能超过60%,行业集中度较高。
低碳化背景下,交通运输节能降耗大势所趋,镁制品轻量化效果显著,有望带动镁需求爆发性增长。其次,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大趋势,相关企业已开始加大对镁建筑模板的投入和布局。此外,镁基储氢材料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金属储氢材料之一,一旦技术成熟将带领镁产业进入万亿级市场。
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-2028年储氢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。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、研究、分析,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、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、市场规模、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,评估行业投资价值、效果效益程度,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,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